农大首页
 >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文化融合更要强调价值引导(热点辨析)

添加时间:2015-11-05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文化融合更要强调价值引导(热点辨析)

华长慧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5日   07 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中外合作大学。这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其中汇聚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这类大学中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是一个重大课题,能够反映我们对国际化与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性、国际视野与祖国情怀的认知与把握。    

  在西式学术文化教育中坚守中国本土立场。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一元扩张,而是多元现代性的共时呈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按照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模式办大学,而是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影响、优势互补的过程。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没有祖国情怀就没有国际视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经济领域常常为跨国资本所支配。与之相伴随的是知识生产包括人文学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西方学术为中心,本土学术文化往往被弱化、淡化、边缘化。有学者指出,美国学术界的动向随时能被中国学者所关注,但美国的许多中国学研究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参考当代中国学者的现有成果。这种状况事实上也在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没有立场。中外合作大学大多使用外国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学生在接触外国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时容易受“非中国人”立场的诱导。这提醒我们,在中外合作大学中尤须坚守中国本土立场。     

  在国际化环境中把握放眼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关系。随着现代交通、通讯以及国际组织的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可以说浸润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现实环境要求人们不仅立足本土,更要放眼世界。今天的学生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今天的大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包容外国文化。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放眼世界与立足本土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标。但在二者之中,立足本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从里根到小布什的历届美国政府都把教育改革目标定位于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在英国,彰显国家优秀传统、培育民族意识的历史课程在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日本教育强调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的日本人。在中外合作大学的高度国际化教育环境中,我们更应让学生正确处理放眼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关系,坚持对中国文化和本土传统的传承,不做有文化的“无根人”。     

  在多元文化交汇中正确理解和把握“他者”文化。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如何增进国际交流、理解“他者”文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命题。2010年7月,我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国际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世界知识教育,也不是对文化差异的简单接受,而是通过对本土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全面了解,正确地面对差异、理解差异。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相通。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如果人们真的做到‘美美与共’,也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在国内一些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校园缺乏多元文化环境,部分教师国际视野较狭窄等。在中外合作大学,这些问题或许并不明显,但教师多是外籍,学生毕业后大多出国深造,或在跨国公司工作。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他者”文化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在中外合作大学还应开设以现代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的课程。     

  (作者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条: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缺什么?

下一条: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