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刘旺洪:“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

添加时间:2016-07-07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

【吴向东:人民利益标准从根本上规定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吴向东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研究人民关心的问题,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人民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利益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反映和把握这种实践创新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尊重人民的这种创造,倾听人民呼声,研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攸关的问题。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社会分层的今天,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利害关系出发,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发现和把握客观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社会科学对重大问题的解答总是基于某种根本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不同,解答的思路就会不同,结论也会各异。我们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人民利益标准从根本上规定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判断和衡量着理论研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旺洪:“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刘旺洪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信念体系,相辅相成、彼此互动。 

  一、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二、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科学揭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信念。三、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比较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四、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摘编自《新华日报》 

  【王立胜: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立胜指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至今仍然惠及东方和世界。弘扬儒家以诚信为本、重义重德的人格精神、道德原则,对于克服道德败坏、经济无序现象仍具有积极意义。贯穿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义利之辨,对于扭转重利轻义、伦理滑坡的现象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我们有责任及时地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以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并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摆脱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且彰显了时代精神,正指引着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领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它服务于世界,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张占仓、彭俊杰:以绿色行动践行绿色承诺】

  河南省社科院张占仓、彭俊杰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探索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以主体功能区建设、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和林业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行动体系,努力提升公民环境意识和文化素养。积极引导绿色自觉,自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自觉抵制过度包装,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反对铺张浪费,推动形成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社会新风尚。 

  摘编自《河南日报》

  【王海燕:政府搭台,中小学与高校“在一起”】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海燕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全面实现公平、均衡、优质发展的实践已进入回归教育本质、促进不同潜质学生都获发展的改革“深水区”。而一些学校间的已有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凸显在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北京市各级政府为此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从生源、师资、管理、设施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建,既可以增进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认知、理解和呼应,也可以提高教育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效益。而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双方要突破“围墙”边界、超越学段壁垒,切实建立起稳定、持续、适切的合作关系,必然要在组织保障上有新的尝试。此次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的行动创新,就是一条政府主导(G)——大学服务(U)——中小学实践(S)的新型学校治理路径,也是政府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服务供给的行政举措。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拨付专项经费资助大学开展各项支持活动;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大学与中小学所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教育合作协议,以确保教育合作的合法性与义务感。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叶海林:我们欢迎菲律宾提出修补菲中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指出,随着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接近尾声,新当选总统杜特尔特及其团队发出了试图修补菲中关系的信号。杜特尔特表示希望首访中国,还有内阁要员宣称,在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后,应该展开与中国的双边对话,其原因耐人寻味。此前,菲律宾曾幻想中国可能在所谓“国际舆论”和美国军事恐吓的双重压力下,默认南海仲裁案的结果。随着仲裁结果即将落子,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的一贯坚定立场,让菲律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寻求可能获利的其他方向与做法。当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因为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立场,菲律宾认为,选择在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笼、声浪最高的时候提出修补菲中关系,会得到中国的积极回应,并以暂时不和中国在南海爆发新的冲突为条件,向中国换取一定的利益。 

  当然,中国绝不会任由菲律宾把控中菲关系的节奏。对于菲律宾来说,要修补双边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矫正自己的错误,撤销南海仲裁案或向国际社会声明,和中国一样不承认、不执行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对此,中国政府与公众必须理性面对。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始终坚持领土主权完整,不会在所谓压力下妥协。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上一条: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话语

下一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原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