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首页  >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  正文

中国文化的四个内涵:以人为本、以义为上、家国情怀、天人合一

添加时间:2017-09-07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浏览次数: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

  一、“第三极文化”命题的提出: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一“极”

  地理学上用南极、北极、“第三极”(指青藏高原)指代地球上在地理位置上最具特点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特点分别是最南、最北、最高。在这里,“极”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在某一个范畴内部最为突出、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另一层含义,指在一个范畴内部最为突出之外,在更宽阔的视阈和背景下,与其他范畴相比较具有非常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南极、北极、“第三极”,是各自范畴内的“极”,每一极自身最突出的特点(最南、最北、最高)都是其他“极”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同其他“极”相比较,每一“极”都有其独立、鲜明的个性、品质和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三极”(今后或许会发现更多的“极”)并行不悖、相映成趣,一起成为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我们正是在这两层含义上借用“第三极”的概念,提出“第三极文化”的理论设想。 

  “第三极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首先要在中国文化自身系统内部进一步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其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这个“极”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以义为上”,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品格和道德追求;“家国情怀”,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义担当;“和合”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宇宙观、人生观;“以人为本”,如“兼相爱、交相利”的人文追求等。 

  第二层含义指,在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观照。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堪称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它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所有其他文化或相互影响、相互冲突或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极文化”借用地理学上“极”的概念,仅仅是为了形象描述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影响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三极”与地理上的“三极”关系完全等同。地理上的“三极”各有特色、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文化上的“三极”(包括世界各种文化)不是相互隔绝、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冲突或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第三极文化”并不强调对抗和斗争的含义,而是提倡相互借鉴和吸收,取长补短。“第三极文化”也不像经济领域强调对领先地位的获得,不是要超越其他文化,而是追求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借鉴,并获得共同发展。 

  二、“第三极文化”的内涵: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看似简单而熟悉,实则十分复杂的概念。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文化下过数百个定义试图阐释文化概念的内涵。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o克洛依伯(AlfredKroeber)和克莱德o克勒克洪(Clyde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已有的一百多条文化定义,并逐一分析,然后根据一些“基本主题”进行归类,总结出九种基本文化概念,即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这反映了文化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出来、并不断发展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集中反映。它伴随并影响着人类整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贯穿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始终。文化是由人类创造、为人类所拥有、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内涵离不开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周易·贲卦》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以看作是“文化”概念的拆解,即以“文”“化”人,以人文化成天下。《说文》云:“化,教行也。”可理解为通过教化养成或改变行为。“化”的直接对象是“人”及人的精神、品格、尊严、价值等。“化”人的最终目的是“化成天下”,即通过影响人最终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是文化最重要的本质。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如下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在文化的诸多定义中,比较而言这一定义更加切合文化“化人”进而“化成天下”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第三极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的复合体,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派别(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少数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第三极文化”强调中华文化的四方面内涵:

  1、“人为贵”,把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尊严放在突出位置的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就已经开始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说文》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的尊严、价值被看作头等大事,必须加以维护,“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生命的尊严,有时甚至必须用生命本身维护。如《礼记》中说:“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侮辱也。其居处不淫,共饮食不溽。其过关可微辨,而不可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2、“以义为上”的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精神气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水火、草木、禽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义”,正是“义”决定了人“最为天下贵”。“义”包含道义、情义、正义等内容,指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首先指个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道德修养及道德自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如《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也包括按照伦理准则为人处世。如《论语》中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倡导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份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要志存高远,以生民安康、社稷太平、家国昌盛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再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和”包含和谐、和顺、和气、和平等意思。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事物只有和谐相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春秋时晏子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只有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让不同意见相互碰撞、相互补充才能有助于对事物进行更加全面、合理而公正地判断。另外,“和”有利于人伦关系、道德弘扬以及社会发展。如“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合”指交合、结合、合而为一,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把天、地、人,或者说把人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观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周易o系辞下传》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在强调人与自然、与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另外,“天人合一”也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概言之,“合”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宇宙合而为一。“和”是“合”的前提和基础,“合”是“和”的目的和旨归。 

  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和谐”、“人人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涵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即敬而无失、恭而有礼、以和为贵的包容天下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三、“第三极文化”的目标:从重塑文化自信到“会通以求超胜”

  一个缺少文化自信的民族,是精神乏力的民族。“第三极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一种理论设想、一个文化目标,“第三极文化”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要在重塑文化自信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放眼全世界、全人类,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包括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在内的一切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一“极”的个性、品质和特征更加鲜明,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以及更多“极”文化乃至世界所有文化一道,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第一次接触西方先进学术成果的时候,既没有盲目自大式地一概排斥,也没有妄自菲薄式地全盘吸收,而是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会通以求超胜”正是“第三极文化”追求的目标。“会通”大致可以理解为领会、融合、贯通,是一种对所有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但这种开放和包容不是盲目的、无原则的、不加选择的,而是分析、判断、比较、鉴别基础上的“会通”,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各种文化“会通”的历史。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其内部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即使是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此外,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欧洲文化既有古希腊的传统又融合、借鉴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及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中既有欧洲文化的一些传统又包容了印第安土著文化及亚裔、欧裔、非裔带来的各种文化。可以说,没有“会通”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创新。 

  “会通”的目的是“超胜”,即超越、胜过。文化本身没有高下之分,谈不上哪一种文化“超胜”另一种文化,因此“第三极文化”追求的“超胜”包括自我“超胜”和整体“超胜”两重含义。自我“超胜”指通过“会通”各种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动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和创新,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超胜”。整体“超胜”是指在自我“超胜”的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语境中,通过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的“会通”,从而丰富并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超胜”,也是“第三极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会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目标,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上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探析——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

下一条:“两学一做”系列:解码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