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慧敏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其教育效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带领大学生实现思想共振、价值共频、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需立足办学实际,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等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
教育者亲和力体现在理论功底、人格魅力、教学能力等层面。鉴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需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整体提升教育者亲和力。
优化培训体系,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高校应邀请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前沿动态、教育者道德修养、育人实践等主题提供系统培训。指导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彰显人格魅力,实现教育者亲和力的全方位提升。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亲和力。高校需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扎实、道德水平高尚、育人本领较强的人才优化教育者队伍人员结构。同时从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者队伍中遴选优秀人才,发挥不同类型教育者的育人作用。
自觉研究实践,密切与学生间的联系。教育者应主动开展理论研究,参加课题项目申报;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密切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以身作则,革新教育模式、探索教育风格,以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方位展现育人亲和力。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除了与教育者“教”的亲和力有关外,也取决于大学生“学”的亲和力,进一步反映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育者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创新教育模式,在供需平衡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关注学生实际,优化教育话语表达。教育者应深入分析大学生学习情况与生活实际,在面对面交流、合作探究中,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话语风格,进而转换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语言,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契合学生习惯,创新教育传播载体。受成长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教育者可据此创新教育传播载体,通过官网、短视频账号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范围,密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接学生需求,发展教育实践模式。针对理论教学,教育者可设计翻转课堂、合作探究式、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模式,启发大学生在深度思考后扎实掌握理论知识;针对实践锻炼,教育者可设计情景体验式、实践调研、公益服务等实践活动模式,帮助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