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发挥高校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科学发展

添加时间:2016-05-09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

作者: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郭战伟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论述把脉准确,药方对症。河南目前仍有53个贫困县,460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 

  今年以来,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全国54所高校发起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号召动员高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作为河南省人才、智力、科技高度集中的高等院校,当仁不让,也应勇于任事、冲锋在前,吹响扶贫攻坚的号角。 

  找准立足点,精准“识”贫,打牢脱贫思想根基

  高等院校历来是先进思想文化的高地。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治贫先治愚”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导性功能。“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扶贫工作贵在扶真贫、真扶贫。因此,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这正为高校先进思想文化提供了用武之地。具体来讲,一是要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扎实细致的工作、严格的工作程序掌握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实情,确定真正的“困难户”,找准帮扶对象,这是坚持公平正义,赢得群众认可,推动工作以点带面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发挥高校思想智库优势,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实地查看、环境评测等多种手段,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准确诊断“病情”,找出致贫原因,建立个性化动态管理档案,这是评价精准扶贫质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思想根基。三是要发挥高校思想文化优势,宣讲帮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营造积极氛围,教育引导困难群众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对待贫困、正确摆脱贫困,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树立信心和决心,这是帮助困难群众放下心理包袱,勇敢迈出脱贫致富第一步的思想根基。 

找准切入点,精准“问”贫,推动脱贫科学发展

  谋定而动,规划先行。精准扶贫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科学、社会环境、市场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准确分析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组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力量,调配优质资源,做好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工作,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都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困难户的具体情况,要按照缺啥补啥、一户一策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着眼长远打造“脱贫不返贫”的规划,使困难地区、困难户科学脱贫、有序脱贫、断代脱贫。 

 找准着力点,精准“治”贫,培育脱贫造血细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进科学技术始终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精准扶贫的最大优势所在。扶上马,尚需送一程。规划设计、决策咨询提供了脱贫的方法,技术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则是脱贫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高校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承担和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优势,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带动群众脱贫的能力,提升困难群众的脱贫技能,使困难群众有一技傍身;大力扶植一批适应困难地区和困难户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脱贫的源头活水;大力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把承担的重大项目放在合适的贫困地区实施,使之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在此方面,河南省高校已做了诸多探索,如河南农业大学在信阳光山等地,将学校承担的国家“2011”计划专项、“超级稻”工程与当地高标准良田建设相结合,达到了扶贫帮贫、促进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找准结合点,精准“帮”贫,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高校精准扶贫不能追求一时之功,不能一刀切,不能仅做表面文章,而应该与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专长紧密结合起来,与高校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农业高校就应该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下功夫,医科高校就应该在提高困难群众身体健康和区域医疗水平上下功夫,工科高校就应该在产业改造与升级方面下功夫,法科高校就应该在法律维权等方面下功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决不能统一模式,一哄而上。同时,高校还应将精准扶贫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帮扶、科技特派员选派等帮扶工作相结合;与“三支一扶”、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实施、基层实验室建设、科学试验站(观测站)建设等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如此方能长帮长扶不断线。 

上一条:大学办学院还是“学院办大学”

下一条:大力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对外传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