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辅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首页 >> 学习辅导 >> 正文  

创新启动未来——深圳启示录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园地 添加时间:2016年05月09日 10:46 浏览次数:

新华社深圳5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十三五”开局之年,深圳,这座地处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名城,率先实现动力转换,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深圳成功转型的密码是什么?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不久前组成调研小分队,深入鹏城蹲点采访,从今天起,连续3天播发调研报道。 

风云激荡,大潮奔涌。 

各项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税收指标飘红,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南方,一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的城市——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承载着30多年奠定的基础和实力,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 

创新驱动:新跃升,新深圳,率先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华为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大数据传送领域,28年只对这一个‘城墙口’冲锋,草创时是这样,发展到17万人还是这样。” 

深圳龙岗坂田,华为总部,和任正非面对面,从头至尾3个多小时,这位华为掌舵人不下10次提起“城墙口”一词。 

从28年前靠集资的2.1万元起步到如今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王者,在深圳,华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5年,全球制造业向下滑行,华为却强劲增长:全年营业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37%;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2%。 

“创新才有出路。我们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中,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五六百亿元,炮轰这个‘城墙口’,最终领先世界。”任正非说。 

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翻开深圳2015年经济成绩单,GDP增长8.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30.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8.4%的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9.6%,开局抢眼。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深圳缘何能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逆增长”? 

“深圳就是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不放,实现了发展动力的转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如此分析。 

每小时喷洒作业40亩到60亩,效率是人工喷洒40倍以上……不久前,大疆农业植保机亮相,吸引公众眼球。 

从2010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到2014年接近30亿元、2015年超过60亿元,从航模兴趣出发,到成长为“无人机领域的苹果”,一个名叫汪滔的80后青年和他的伙伴从无到有,在深圳创造了消费级无人机这一新兴行业,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刚开始创业时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汪滔也始料未及。 

大疆所在的南山区曾是深圳的工业区。 

从工业区到高新区,科技创新效应在这里不断叠加、放大:南山经济总量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第三,上市公司达110多家。有人做过计算,南山区的企业涉及123个细分产业领域,其中24个世界领先。 

“征税主体太多,而且这些企业都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税务大厅不够用了,我们正考虑建一个新的、更大的税务大厅。”南山区委书记姜建军遭遇“幸福的烦恼”。 

南山之变被人们形容为“蝶变”,科技创新成为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放眼整个深圳,又何尝不是如此? 

两组数据,折射出充满活力和后劲的深圳: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4.05%,世界范围内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在全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实现动力转换。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的颜色! 

近几年,深圳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体量一直在2000亿元左右徘徊,仅相当于中部二线城市的规模;2015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和GDP总量比值只有约18%,远低于81%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将投资比作‘输血’,那么深圳经济已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说。 

3个90%和3个70%,折射出动力转换后的新深圳: 

——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 

过去5年,深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由38家增至65家,超千亿元企业由2家增至8家,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深圳代表着一种全新经济形态,一些衡量传统经济的指标已无法用来解释深圳的发展。”深圳市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说,深圳呈现出创新型经济的显著特点,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而不是铺摊子、上项目。 

创新密码:因势而动,结构性改革超前引领,赢得新常态下发展主动

 

2009年12月,一个“只有5个脑袋加上20万元钱”的公司在深圳成立。 

“超材料和纳米技术是什么关系?”回忆起5年多前“落户”深圳的历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仍然难忘这样一个细节,“由于涉及尖端科技领域,市领导一开始没有听明白,但他们不断提问,问得很细,而且连续开了3次市政府协调会,还到美国做了尽职调查。” 

5年多时间,光启涉足超材料、空间开发等领域,已获3000多项专利,设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平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光启“神话”,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 

“那么多城市提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什么深圳做到位了?”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在深圳,你很难找到叮叮当当、没有产出的产业。” 

从上世纪废除荔枝节、举办高交会,到本世纪初面对空间、能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淘汰落后产能、确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深圳历届党委政府都紧密结合形势,审时度势,研判经济发展方向,以转型升级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早在“九五”期间,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面对加工贸易断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2012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一度跌至5.8%。 

“当时吓了一跳,甚至怀疑是不是淘汰企业太快了?”回忆起当时情形,深圳市市长许勤仍心有余悸。 

“仔细一查,旧的产能转移了,新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而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这下心里有底了。”许勤说,这是当初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目标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的深层次原因。 

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深圳陆续出台。 

“我们已经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深圳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回首过去,深圳市政协常委乐正认为,深圳就是在不断直面问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从而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 

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基因检测……一个个新兴产业在深圳崛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十二五”期间,深圳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近20%,产业总规模由8750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引擎。2015年,深圳四大未来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今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共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到40%。 

“深圳这些年发展质量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是靠新产品、新技术。”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说,“新技术产生新需求,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深圳已经成为率先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 

率先在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设立市长质量奖,成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企业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超过650项,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083项…… 

从最早的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深圳标准到“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过去10多年里,深圳市委市政府着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坚实支撑,为实现更高水平有效供给,一步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赢得了“设计之都”“创投之都”等一系列荣誉。 

“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是新常态下实现动力转换的核心,是冲出‘三期叠加’的关键所在,是打破传统要素成本制约的制胜法宝,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许勤说。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创新中心……今年深圳两会上,一系列新提法、新目标彰显出深深的“深圳自信”。 

“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能赢得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构建未来可持续的竞争力。”马兴瑞说,“下一步,我们要力争通过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 

创新生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迸发铺天盖地的创新活力

“电梯门打开,陈湘宇一只脚跳着进了办公室,步幅很大。”福布斯中文网曾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陈湘宇这样描述。 

仅仅4年,就上市纳斯达克——正如他的公司名字“创梦天地”一样,这个令人炫目的梦想在34岁的陈湘宇手里实现了。这家员工平均年龄25岁的企业,已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手游领域的翘楚。 

创梦天地梦想成真,缘于深圳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肥沃土壤。 

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创新土壤,最核心的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深圳市政府可以说是亲善市场的政府。”郭万达这样形容,市场好比一片森林,有参天大树一样的大企业,也有灌木林一样的小企业,政府主要责任是把生态搞好,让树木可以自由茁壮地成长。 

在深圳,很多企业家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对接市场、进行研发,而不是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一家国际化医疗设备企业的负责人说,希望政府采购不要照顾本土企业,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公平指标体系。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深圳创新发展的秘诀所在。 

“特区立法权是深圳发展最大的优势。”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曙光说,从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从1992年被赋予经济特区立法权后,深圳共推出126部法律,基本涵盖经济社会管理各方面。 

“优质企业选择在哪里,不是着眼于土地、政策、优惠,而是希望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时候深圳的法治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深圳市政府法制办主任胡建农说。 

深圳市中心,深南大道和建设路交叉路口,一片老旧建筑。 

拆掉8万多平方米老房子,新建22万平方米建筑——罗湖区“深圳酒店”项目2010年起就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5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走完流程。 

去年8月底起,深圳的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在罗湖拉开帷幕,仅仅5个多月——今年春节前,这个项目就通过区里审批。 

“和之前流程比,节约了近2年时间。”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罗湖原来产业空间是1500万平方米,现在列入计划的城市更新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等于再造一个罗湖!” 

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城市更新改革试点,是深圳近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制度供给的缩影。 

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压缩90%的社会投资审批事项;敲响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拍……近年来,深圳坚持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新动能,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红利是惊人的:2013年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如今,这里已有100多万家企业,意味着不到2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深圳最大的优势,不仅是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更是有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活力。”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说。 

这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圈:150家孵化器,全国1/3的风险投资公司,4.6万家VC/PE机构,200多家境内上市公司,超过500家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移动互联、云计算、基因等产学研资联盟45个,金融业增加值、总资产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华强北,曾经的“山寨王国”,如今已成无数人心中的“创客天堂”。 

“这里半天出小样,一天出大样。当你想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在做了;当你做的时候,华强北已经发货了。”赛格集团副总经理胡建平如此形容这个街区“推陈出新”的速度。 

“富有创造力的企业会选择在哪些城市?”加拿大作家马里奥·波利斯在名为《穷城市、富城市》的著作中披露了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不是这些城市有多好,而是这些企业在自己城市出生,拥有这个城市的基因,与这个城市一同成长壮大。 

一年一度召开的深商大会,是深圳企业家的盛事。“深商”,已成为一个特有名词。 

“深商是一个勇于拼搏和奋斗的群体,不靠关系靠本事,敢于创新和追求梦想。”北科生物总裁刘沐芸说。 

华为、华大基因、华强科技、华侨城、华南城……在深圳,流传着一个“五华现象”的说法。 

“作为通信、生命科学、动漫、生态旅游、物流领域的领跑者,‘五华’只是深圳标杆性企业集体崛起的一个剪影,是时势和市场造英雄的一个诠释。”郭万达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德勤成长企业市场与服务主管合伙人周锦昌说,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深圳企业家突出特点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勇敢接受挑战,新一代的企业家则更加与世界对接,看重创意、技术、商业模式的改变。 

在商海里历练多年的加拿大青年丹尼尔与江西籍妻子在香港偶遇后,最终选择在深圳“落户”和创业,开了一家精酿啤酒屋,酿造多种味道和颜色的新鲜啤酒,生意不错,还计划在深圳开第二家。 

“深圳是我们的家。”34岁的丹尼尔说,“有人说我的啤酒屋是外国人开的,我说在深圳没有外国人,因为大家都是从不同地方来的。” 

美国《时代》周刊曾以《三城记》为题在封面刊登“纽伦港”即纽约、伦敦、香港三个国际大都会形成的故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三者都是移民城市。 

移民之城,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更带来不同的文化和无穷的活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一座移民之城,深圳文化多元而包容,吸引着来自中国乃至世界怀揣梦想的人们到这里创业,活力不断在这里释放。 

创新引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升腾起蒸蒸向上的力量

“原先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制造’多是模仿,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用充满创意的产品,开始在世界舞台证明自己。” 

今年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到访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时有感而发。 

成立于2006年的光峰光电,成功破解激光不发散、热量高、散斑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将激光光源应用于投影、电视、照明等领域。 

“公司发展迅速。2014年的销售额仅几千万元,2015年已过亿元,预计今年可达4亿元。”光峰光电创始人李屹博士期望不断创新激光光源技术,让创新之光照亮世界舞台,改变人类生活。 

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引领式创新,使深圳成为一座有着强烈“未来感”的城市。 

今年4月20日,《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衡量高水平论文产出水平的自然指数。引人注目的是,多家中国产业机构进入全球50强,深圳华大基因更是以“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二”的排名引领中国公司。 

深圳盐田,梧桐山下,一座由“鞋厂”改造而成的建筑内,就坐落着这个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企业——华大基因。 

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构建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历经近20载努力,站在了世界基因科学的最前沿,将基因科技成功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 

“未来必定是以人为本的生命经济时代。我们能不能尽快把中国的出生缺陷率降低50%?把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做到世界前沿去?”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以一连串问题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预防和构建未来。” 

放眼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牛鼻子”,谁就能赢得未来。 

从光启科技具有隐身性能的超材料、把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搬到城市上空的“云端号”,到华讯方舟对太赫兹技术的前瞻性研发、构建全球卫星宽带通讯网络的构想,一个个“深圳故事”不仅极富想象力,更是实力的写照。 

“这些创新型企业将原始创新与产业化集于一体,国际化程度高,正在成为深圳源头创新的突破口。”深圳市未来产业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主席周路明说。 

“深圳在生物、空间等领域都在布局,在某些领域已经和世界同行甚至领跑,将来一旦爆发,就可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先机。”郭万达坚信。 

科技改变命运,创新决定未来。 

“十三五”开局之年,“高位过坎”的深圳与“爬坡过坎”的全国一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挑战无法回避:科技创新资源“先天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要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矛盾、问题和挑战。”马兴瑞坦言,“我们要在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不断强化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创新优势,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组建,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可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兴研发机构,予以最高1亿元支持…… 

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近日,深圳大手笔出台三大“若干措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我们要抢抓新机遇,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争创一流,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许勤说。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正努力加速“领跑”。 

这是深圳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达2.6万亿元左右,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新时期,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特’、能够‘特’,也必须‘特’,就是要以特别的引领作用、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让‘五大理念’进规划、进计划、进实践,在‘率先’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率先落地生根,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马兴瑞说。 

深圳,别称“鹏城”。 

放眼深圳之西——前海,前海自贸新城、前海国际金融城、香港现代产业城和蛇口国际枢纽港“三城一港”建设如火如荼。 

眺望深圳东部——国际生物谷核心启动区坝光,美丽的海湾畔,正在进行“七通一平”建设。5年后,这里将变身为一个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和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前海和坝光,一东一西,犹如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托举深圳迈向未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圳,再次整装出发。 

(记者赵东辉、李斌、蔡国兆、刘诗平、何雨欣、彭勇) 

在创新中持续迸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研观察  我要评论

  新华社深圳4月27日电 题:在创新中持续迸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研观察 

  新华社记者孙飞 

  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1.5万亿元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5年翻番;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和43%……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十二五”期间深圳经济特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展望“十三五”,创新仍然“唱主角”。近期公布的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共11次提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正呈现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持续迸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促进科技创新 打造创新“高地”

  “我们公司几年前的销售额还在几千万元,去年过亿元,预计今年可达4亿元,成长速度非常快。”在近期的采访中,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屹,指着公司展览厅的激光电视,信心满满地表示。 

  如今,以光峰光电为代表的一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正不断发力源头创新、成长壮大,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据显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2015年增加值达5847.91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33.4%;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税收632亿元,增长33.9%。 

  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2016年3月,深圳发布《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措施含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对外合作,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等四个方面,62条措施中47条属于新增政策。 

  “在更高水准上,深圳出台举措推动下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例,包括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等内容。如第21条规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予以一定比例、最高1000万元的事后支持。 

 支持企业发展 提升竞争优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圳市政府政研室主任吴思康说。 

  在企业的“出生阶段”,深圳率先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创业创新环境。目前,深圳累计商事主体已超200万,在全国大中城市商事主体总量排名首位。 

  “过去要跑5个部门进行5次申请,现在只需一次申请一份材料,一张营业执照就能涵盖税务登记证等多个证照功能。”深圳市企业注册局局长钟文说。 

  在企业“出生阶段”改革之外,深圳也于近期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支持企业“成长阶段”的创新发展,包括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创新能力等。 

  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例,措施提出深圳市政府将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深圳市产业导向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等。 

  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如今,不少企业都对自身的发展表示乐观。“随着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善,不少高新技术企业都对自己‘十三五’的发展很有信心。”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剑说。 

 保障人才支撑 集聚发展动能

  经历5个月的激烈角逐,第一届中国深圳海外创新人才大赛冠军在今年4月15日出炉。美国赛区的施文典凭“1滴血带诊断走进患者”项目,摘得大赛一等奖。这一项目只需1滴指尖血、2分钟就可将验血变得与量体温一样简单。 

  共吸引海外823个参赛者报名、设置高达88万美元总奖金额度、创投机构对大赛优秀项目进行组合投资……这场海外创新人才大赛,只是近年来深圳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创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累计引进留学人员总数超过7万人;“留”字号企业已达到3900多家,超亿元产值的达59家。一批海归骨干企业,如光启、柔宇科技、光峰光电等,已成为当地创新的重要力量。 

  展望“十三五”,深圳还将在吸引人才方面持续发力。深圳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将提升财政投入力度、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据测算,每年深圳市级财政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将达44亿元,新增23亿元。深圳同时提出,未来5年筹集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房,对符合条件高层次人才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购房补贴等措施。 

  “到2020年,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新增技能人才60万人。”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 

两会授权发布:李克强介绍,过去一年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我们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 

  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营改增稳步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价格改革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稳定对外贸易,调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外商投资限制性条目减少一半,95%以上实行备案管理,实际使用外资1263亿美元,增长5.6%。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增长14.7%。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275号 邮编:010019 电话:0471-4306286 E-mail:nndmy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