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力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结合历史方位和现实角度,深入学习领会。
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党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历史来看,我们党之所以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乃是因为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运行轨迹不断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方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描述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所接受的历史背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人已经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了。首先是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抵不住了,“中体西用”那样的折中方案也宣告破产;接着,中国人从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之类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中国的旧学一样,还是软弱得很,宣告破产。当时的中国状态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人学了马克思主义,果然“一学就灵”。毛泽东特别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但是,是否只要一劳永逸地坚持着革命过程中所运用过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行了呢?在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看到了党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必须以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思路才能解决问题,他说:“我们要依靠老百姓,但总是吃小米,靠小米加步枪是不行的。不能设想,我们党永远没有大城市,没有工业,不掌握经济,没有正规军队,还能存在下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马克思主义也就不灵了。其实,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没有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次复出之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所要解决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问题。邓小平批评一些人没有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他说:马列主义并没有告诉中国革命者要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使马列主义适应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同样,当外国人拒绝卖给中国货物时,发展外贸的条件还不成熟,而现在与外国改善经济关系的条件已经变得有利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正确方式就是适应这些变化,促进对外贸易。
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展露出来,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说,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创新的体系,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黄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