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辅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首页 >> 学习辅导 >> 正文  

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进展(中)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园地 添加时间:2018年09月07日 09:29 浏览次数:

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进展(中)——十二卷本《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评介

2018年08月30日 1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秀伟


 五、异质思想的剥离和新思想培育与锻造意义的甄别

  历史有时并不宽容和公正。《神圣家族》从问世起就遭逢了“寂寞”的境遇和命运。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他们在世时定稿和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神圣家族》是引起研究者高度关注和具有广泛影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重要中介,它既是一部对论敌展开严整的批判、对其观点和体系给予彻底解构的著述,更是一部理论建构之作,即通过剥离与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培育、锻造出一种“新哲学”的构架。

  特别的书是有故事、有背景的书。《神圣家族》是一部很特别的书,它的副标题是“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整部著作的意旨、观点比较清楚,是“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但是,书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几乎每一章节都包含了很多思想,且彼此之间又交叠重合;各个章节之间篇幅很不均衡,层次和关系非常松散,笔调汪洋恣肆,情感澎湃激越,叙述逻辑不易把握。最为明显的是,正如这部著作的标题“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所昭示的,书中实际上涉及到的多重关系,需要悉心甄别,如作为“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批判对象的论点;“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对其批判对象论点所进行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批判”所进行的批判(当然也有对其批判对象的再批判);又因这些批判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黑格尔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其中必然还涉及到他们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态度。因此,该书客观而审慎地对待如许复杂的材料和背景,读者也不可忽略蕴含于“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一系列“批判”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显然,用什么样的解释框架来统摄《神圣家族》的议题、材料和思想是最为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该书作者(第五卷作者)的处理原则和操作方式是,不离开文本内容抽象地概括和评论思想,而是首先全面而完整地吃透细节,甄别清楚思路,然后据此把握和提炼出贯穿全书的总体逻辑,再根据这一逻辑,打乱手稿顺序,整合文本议题,通过对具体问题的逐一考察,展示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揭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旨及其所达到的效果。在具体问题和论证思路上,作者辨析毫芒,在整体透视“思辨哲学”的结构和症结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细致的释读,梳理了“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毋庸置疑,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六、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思路和意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被归入“经典”之列,受到与其思想分量相匹配的关注和重视。迄今为止,由于国内外还没有一部全面解读这一论著的书问世,因而本书的出版具有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空白的意义。

  该书作者(第六卷作者聂锦芳)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源流进行了详实梳理和考证;按照原书写作的先后顺序,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的第一卷中的《圣麦克斯》、《圣布鲁诺》部分以及第二卷进行了详尽释读,对过去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费尔巴哈》章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认真辨析;对其中各章节关涉到的重要问题和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从总体上重构了整部文本的理论视界和逻辑架构,勾勒出马克思透过观念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层层迷雾,“从现实出发”观照和理解人、社会和历史的致思路向,并将其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图景中,阐明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12页遗失手稿内容的复原。最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主持这一卷的编辑、德国文献专家英格·陶伯特(Inge Taubert)在2009年去世前留下遗嘱,认为这一部分内容的复原工作很重要,要求后继者在编辑过程中关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但是这个问题几乎很少被关注或者研究过。本卷书的作者不仅将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对象的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散乱的论述条理化,更重要的是从中选择了一部分材料复原了马克思、恩格斯遗失稿的内容和逻辑,并且作了自主性论证,还为其中的四节拟定了标题。作者的研究在“马克思学”界也引起很大反响。德国柏林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部原主任曼弗雷德·诺伊豪斯(Manfred Neuhaus)、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诺伊(Elisabenth Neu)、文献专家玛格丽特·狄岑(Margret Dietzen)、特里尔大学政治学教授温弗里德?塔(Winfried Thaa)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可以说是聂锦芳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七、“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意义辨析

  自资本成为塑造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现实力量以来,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致使单纯局限于专业领域(现代经济学学科)的探讨和现实层面的操作,都不能使其获得有效、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和透视,这同时使已经受到质疑、酝酿着新的生长的哲学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和发展契机。

  基于过去对蒲鲁东及其著作《什么是所有制》、《贫困的哲学》等的理解明显存在脸谱化乃至妖魔化的倾向,本卷书的作者(第七卷作者杨洪源)悉心比较了《哲学的贫困》和《贫困的哲学》两本著述与马克思全面批判后者的《哲学的贫困》之间在各个观点及其论证逻辑上的差异,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意义,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独特的“政治经济学—哲学批判”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

  1846年,蒲鲁东写下《贫困的哲学》并自认为他第一个用哲学的观点为经济学提供了内在理论结构,而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层面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入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该书中作者通过对《哲学的贫困》的总体观照和总结,提出的观点是: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形而上学方法——政治经济学重组——社会主义学说”这条思想主线的方式,对他自己思想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学说作了系统整合,从而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首次公开问世。

  八、“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来,学界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宣传和研究中,其社会主义思想一直受到相当程度的冷落,他当年为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派别论战而撰写的评论、为国际工人协会所起草的文件和为各国工人党的发展而提出的种种方案等相关文献,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而离开这些文献所呈现和勾勒出来的马克思形象、所把握到的马克思的思想,是更全面、准确和到位了还是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的偏颇、曲解和错位了呢?

  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和实践生涯中,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关节点。1848—1852年间,他们为理解、描述和分析这一事件写下了大量宝贵的政治文献,最为真切、全面地表达了他们对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遗憾的是,这组文献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可以说,正是由于缺乏对于这些宝贵文献的整体分析和实证研究,导致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无法正确把握唯物史观与现实之间的基本关系。

  基于这些考虑,作者在第八卷中把这组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年纷纭的理论纠葛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揭示了他们关于“革命”的思想、观点和思路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过程,再现了他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所遭逢的困难及其所取得的进展,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复杂内涵的理解,并在思想史视野和当代政治哲学的图景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附书目】

  第一卷 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聂锦芳 著

  第二卷“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 黄建都 著

  第三卷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李彬彬 著

  第四卷 异化的探寻及其扬弃——“巴黎手稿”再研究 刘秀萍 著

  第五卷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 刘秀萍 著

  第六卷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 聂锦芳 著

  第七卷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 杨洪源 著

  第八卷 “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 彭宏伟、崔爽 著

  第九卷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杨洪源著

  第十卷 “资本一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再研究 王嘉 著

  第十一卷 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资本论》议题再审视 彭宏伟著

  第十二卷 求解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思想世界 王莅 著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275号 邮编:010019 电话:0471-4306286 E-mail:nndmy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