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首页 >> 学习心得 >> 正文  

在一个不安的世界中促进国际和平——国际和平日纪念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园地 添加时间:2016年09月29日 14:57 浏览次数: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张志洲

  1981年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也就是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日,旨在“加强各国人民内部及相互之间和平的理想”。2001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5/282号决议,确定从2002年起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为了纪念国际和平日,联合国每年提出不同的和平日主题,并呼吁所有成员国、联合国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以适当的方式举办活动,以推进和平理念的传播与现实中的停火息战。虽然在一个现实主义主导的世界上,联大的权威性或有所不足,但其持久的努力反映了对于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一首要宗旨的坚守。 

  联合国宪章在阐述其宗旨时,第一条即言明:“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可以说,争取和维护和平,不仅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是联合国的使命,也是各成员国的基本义务。但由于联合国成立不久就爆发了冷战并持续了四十多年,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由于冷战是一种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全世界都神经高度紧张而没有安全感的高压体制,人们无法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反战、反核的和平运动此起彼伏,这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体制终结、甚至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冷战体制的终结、战争高压威胁的解除使渴望和平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然而很快地,人们又发现冷战后的世界其实并不安宁,原来被冷战体制所抑制的种种矛盾集中爆发和凸显,表现为宗教冲突、恐怖主义、核扩散、种族撕裂、国家分离主义等等,而这些矛盾爆发的过程恰恰又是全球化飞速发展的过程,全球化也带来或凸显了气候暖化、毒品走私、财富分化、妇女权利等等问题。于是,这相当于两条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在汇流中相互激荡,带来的仍然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表面上看,国际体系性的战争危险不再有,但在人们心中,和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虽然冷战后时代体系性的和平或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的更大了,但是也没有人能保证像一战与二战那样的体系性战争就不会发生。举例来说,中国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系性国家,通常而言,在核武器的时代,这些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想象,即使有战争也只是局部战争,但局部战争的界限在哪里、是否会失控而发展成为体系性战争,是无法估测的。“在有核时代大国之间不打仗”是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说法,但是就像人们从一战和二战中所看到的,战争的发生本身有许多非理性不可控的因素。由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影响,谁也不会把对和平的维护仅仅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一般不会发生”的设定上。至于非体系性的局部战争,冷战后几乎没有消停过,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利比亚战争,以及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乌克兰的小规模战争,到如今的“伊斯兰国”与国际社会的武力对抗,在朝鲜问题上不时出现的战争威胁等,都表明了冷战后的世界并非一个和平的世界。 

  和平通常被定义为没有战争的状态,不过,虽然没有战争但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和平。和平是有许多条件的,它与安全的关系更是复杂。没有安全感的和平状态,终究是不能持久的。无数战争的爆发,就是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也有“安全困境”的说法,当安全困境无法缓解时,离战争也就不远了。如果说冷战后安全的概念泛化了,那么和平的概念则是多层面化,即除了体系性层面的和平之外,还有地区层面的、两国之间的和平,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和平。一国内部的和平按理不属于“国家间和平”问题,但是其影响往往越出一国,特别是当一国之内的战争一方是跨境民族时更是如此,所以也属于“国际和平”的范畴。 

  战争与和平是相互定义的。战争的发生,或和平之被破坏,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撇开具体个案而寻找一般的本质,则可以说:体系性战争的发生,是整个国际体系出了问题;局部战争的发生既是局部的国际秩序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整个国际体系“消化”不了局部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把战争因素的积累和爆发比喻为恶性肿瘤,那么国际体系就相当于人的机体。但是,现在的解决战争问题的思路很少有从国际体系角度去反思的,多的是“外科手术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其结果往往是通过对和平的破坏而达致局部或整体性体系的新的平衡,而不管矛盾是否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相比之下,一个有进步意义的方面是,认识到和平的维护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不仅包括直接的反战运动,更包括平等的教育、而持续的发展、合理的财富分配、和谐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的政治哲学、法治的治理体系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等。看历年来的联合国的国际和平日主题,如2007年的主题为“人是和平的核心”,2008年的主题为“人类家庭:和平的团体”,2011年的主题为“和平与民主:发出自己的声音”、2012年的主题为“可持续和平才有可持续发展”、2013年的主题为“教育促进和平”等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之社会基础认知的深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国之一,维护国际和平既是国家利益所在,也是伟大的国际使命。作为中国最大的和平组织,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多年来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积极举办国际和平日系列纪念活动,如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以“中国青年与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纪念大会,2011年在沈阳举办了“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东北亚和平与发展论坛”,2012年在深圳举办了“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东南亚和平发展论坛”,2014年在西安举办了“人民期盼更加安全的亚洲”为主题的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2016年在银川举办了以“人民期待可持续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和平政策,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关于为何国际和平的更多的共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国际和平事业无止境,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伟大复兴也可以为国际和平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建东街275号 邮编:010019 电话:0471-4306286 E-mail:nndmy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