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短板之一,是在内容上尚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存在着“配方”比较陈旧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这一课程的效果如何,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或喜爱,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配方”是否合理或恰当。
思政课是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课程,需要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因而,内容的“配方”应该体现这些特点。教学上讲“因材施教”,诊疗上讲“对症下药”,这二者虽然性质相异,但却有共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中医药学中的“辨证施治”的思想原则,对我们今天思考改进思政课颇有裨益。辨证施治的核心要义是因人而异,因症而变,合理配伍,以加强针对性和提高功效。这对我们改进教学内容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如同不能简单拿一种药方医治百病,我们也不能仅仅仰仗一种教材、一种教案、一种方式来教不同年代、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教材和教案内容的设计与编写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目前,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和修订,高校思政课内容上有很大改进,但是,不必讳言,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内容上需要改进之处。要解决教材和教学内容“配方”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认准思政课及其教材与教学的定位和特点,避免片面追求思政课中理论的系统性,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专业课内容的编排模式,重点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把握这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保证有充足的课时来讲案例或联系实际。二是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重要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内容设计上要专门安排专题讨论或调查研究的环节,以强化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性和方法论的启发性。三是要在教材编写和教案设计上,在内容方面充分体现“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增强历史感、民族感,拓展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