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首页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校自然辩证法概论任课教师参加第八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包羽教授作会议发言

添加时间:2023-12-04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GN 浏览次数:

转自: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公众号,原标题:第八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综述)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开展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交流,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23年11月2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高教学会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联合举办了“第八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会议议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建议、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反思、自然辩证法教材体系如何被转换为教学体系、自然辩证法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建构和实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如何高质量建设。

开幕式由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兵研究员主持。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梁燕亮副部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董春雨副秘书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李建军理事长、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李东松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徐治立执行主任等分别致辞:他们围绕自然辩证法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等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本次会议表达了祝贺和祝愿。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线下与会者合影留念。接着,线上和线下的参加者们在以下四个时段,围绕主题和议题进行了报告。

第一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孙涛馆员主持,共有5位老师发言:(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和研究生施天天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概括为“11个坚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运用系统观念进行一体化保护、修复和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路线;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胸怀世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2)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主任张风帆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她说,自然辩证法课程目前面临四大挑战,即课时逐步压缩,教学内容供需偏差,师资发展困境和学科建设发展空间问题。对此,她提出如下对策:要紧紧抓住四个关键词: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突出自然辩证法课程育人功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新,突出精,并立足经典;在教学模式上,要加强课上课下相结合,“专题化、案例化、情境化”相结合;要重视学情调研,分学院、分专业举办“学情”调研座谈,并形成年度报告;要重视宣传普及:结合工程大师系列论坛,举办“自然辩证法讲堂”系列讲座;要重视学科建设,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开拓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新的空间。(3)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包羽教授在发言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如下基本遵循:在融入内容方面,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适当选取融入内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注重价值引领;在融入方式方面,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实现融入内容与课程内容无缝对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直面各类错误观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4)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盛新娣教授在发言中主张,在教学中,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发展目标等融入“科技现代化”内容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是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还要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融入“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容教学之中,多讲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故事,要注重挖掘并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尤其要大力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科学报国的志气、骨气、底气。(5)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多闻教授在发言中,对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她在回顾中提到了三个重要的实践节点:一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成立,二是54课内学时的必修课和学位课确定,三是18学时选修课的调整。她在反思中强调了自然辩证法教学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紧跟国事要事,筑牢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二是立足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服务学生群体,增强学生课程参与的获得感。

第二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教授主持,共有6位老师发言:(1)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教授介绍了本校《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情况。他介绍说,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要求所有研究生课堂规模都不超过100人,该课程教学团队共计10人。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包括20分的课堂表现和40分的课程作业。40分课程作业根据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原理设置。学生立足自己专业,做好深度访谈,然后根据访谈资料撰写如何做好科学研究的调研报告。在访谈对象的设置上,要求访谈至少2名教师,2名博士学长学姐、2名硕士学长学姐。任课教师通过研读学生提交调研报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教学进行专题性讲解。经过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该课程作业方式对于提升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增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获得感具有显著效果。(2)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巍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塑价值、宽视野、厚素养、促创新”。她介绍说,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塑价值、宽视野、厚素养、促创新“五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定位;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依托学堂在线搭建慕课教学平台,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形成了经典文献研读“探究式”、专题讨论“对话式”、结合专业实际“案例式”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3)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形成了“一体两翼”混合式教学模式:“一体两翼”是以“实体课堂”为本体,以“虚拟课堂”和“移动课堂”为两翼和辅助,实现课程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就要搞好“实体课堂”教学改革。他们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课时大量压缩后,对原有知识点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再辅之以“虚拟课堂”和“移动课堂”,充分发挥电脑和手机的互联互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海量存贮功能,既避免了枯燥的知识点灌输,可以让学生由问题切入,进行思考,加强学生的参与性。(4)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晓斌教授在发言中说,教学团队立足校院实际,发挥所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首先,发挥平台优势,选用海洋案例,引发学生兴趣,不仅可使教师教学通俗易懂,更能令学生真正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学术研究;其次,解读原著,让学生领悟其中原理,不仅可使讲授内容脉络更加清晰,还可增加课程理论深度厚度;最后,采用中外对比方式,更有说服力地向学生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正清副教授在发言中主张,从四个角度把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推进自然辩证法教学:“以道理进”是运用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语言“讲深”,以知识点教学法为路径 “讲透”,以中国科技的现实“讲活”。“以方法进”是发掘“重要论述”中指导科研活动的方法论内容,例如好奇心、批判思维。“以问题进”是学习“重要论述”中的问题意识,以自问自答、对答等文本组织方式梳理思想脉络,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以规范进”是突出“重要论述”的价值规范转写功能,通过学习把朴素的技术社会意向凝练为主流的学术意识形态。(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巍副教授发言说,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主要包括逻辑进路、内容进路和实践进路。在逻辑进路上,明确目标,融入核心内容,完成人才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在内容进路上,抓住中国式现代化主线,突出“科技、教育、人才系统统筹”教学重点,注重把相关的“中国内容”、“中国视角”和“世界图景”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完成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丰富发展;实践进路上,建立以责任意识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通过专题式、案例式和慕课式教学方式创新,解决理论课教学的抽象性和生动性之间的矛盾,弥补高校理论学习和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差距,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创新与发展。

第三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巍副教授主持,共有5位老师发言:(1)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侠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上海交大荣誉博士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经验。他介绍说,荣誉博士体系是上海交大从本科生中选拔一些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荣誉博士的培养,由此设立荣誉博士课程体系项目,我们团队承担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32学时)。为了满足这批聪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院从师资力量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按高标准设计,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该课程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依托四大模块,把党的二十大中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结合到课程建设中来,如生态文明(安排到自然观模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安排到技术论模块),科技自立自强(安排到科学论模块),人才问题(安排到科技与社会模块),实践证明,与科技相关的内容都是可以很好地嵌入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且能更加丰富该课的现实针对性。(2)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旭教授在发言中主张,自然辩证法教学要突出研究生“思政”课的价值引领,针对理工类研究生的学习偏重于逻辑思维,重在应用性、实用性,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主要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目标实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课前(项目设计、经典研读、线上学习、问题反馈);课中(理论讲授、专业分析、讨论汇报);课后(理论反思、项目成果、实践报告)的教学全过程。面向“大思政课”的要求,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为切实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创新路径。(3)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丞副教授在发言中说,积极回应当代思潮,充分回归经典理论,这是讲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一些体会:一方面,科技革命是当今时代的底色,反思和回应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课程教学可以主动承担的责任;另外一方面,对于当前思潮的反思,应该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之上,既用经典论述阐述科技问题的实质,又要结合新时代新理论的新发展,做出时代性的回应,进而引导学生更加坚定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理想,以提升授课的总体效果。(4)沈阳工程学院王永峰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挖掘师生的数字潜能,开展自然辩证法智能教学。他通过背景思路、做法和效果、成果转化与价值影响五方面进行了介绍:生成式创新教学,已是可能和趋势,通过AI 写作、AI 演示、AI 视频、AIVR 等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在不同科研创新中的应用,挖掘师生数字潜能。智能平台辅助下只需要老师按流程发布并分享活动就可以完成培训,学生的重点是学习创作,老师的重点是评价指导。教师主要掌握的 AI 技能,包括活动设计、创新模板设计、成果设计和评价;学生主要是利用AI 技能撰写论文、项目,制作 PPT、视频、数字人演讲,制作 AI 影视等。智能教学有投入低,产量高,兴趣浓,效率高,成果转化直接,资源共享方便的特点。可以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水平,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负责人王辉博士在发言中,围绕着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时的讲话两方面内容阐述课程教学融入具体举措,主要从课程教学融入原则,融入角度,融入方式,预期成效四方面展开。以“三个相统一”为融入基本原则,即精神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统筹规划和各有侧重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三个具体教学章节,三项具体举措以及预期成效阐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建议。

第四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全喜教授主持,共有3位老师发言:(1)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海香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该校的授课情况,并阐述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实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梳理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强化这一理念的提出背景,厘清这一理念的逻辑框架,探讨这一理念落实的实践基础和困境等。最后,对这一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探讨。(2)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子睿副教授在发言中主张,自然辩证法课程学时少和需要不断融入新内容是一对矛盾。本人所在学校只有16学时,要实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内容,我选用学生比较喜欢接受的传播形式,开展了依托自媒体直播向课外拓展空间的探索。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立足农科特点依托自媒体直播拓展课外空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第二,围绕重大科技时间自媒体直播拓展课外空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开展海外直播,访问恩格斯故居讲清课程源头和中国式现代化关联。(3)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姗姗老师在发言中,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课程。她指出,首先,学院积极开展专题教学,以专题的形式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其次,结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特点,以问题嵌入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后,对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学习;最后,融合时代问题与学术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学科力量,围绕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等内容,搭建科技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从技术发展与社会过程切入,将科技发展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最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说:(1)目前,新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正在修订中,旨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内容,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定的。(2)伴随着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调整,我们一直以来都面临一个共识性问题:课时少而内容多。对此,我先后提出了两个对策:第一,撰文提出把教材内容制作表格,略讲“表”中知识,精讲问题,把知识“传道”转变为问题“解惑”,把“平铺直叙”转变为“案例剖析”,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第二,制作“慕课”后,线上“慕课”教学,完成基础理论讲述,线下课堂教学,完成专题讲授和翻转课堂,形成“课堂考勤—线上考试—线下考试”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自然辩证法教学要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建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以此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建设成一门“思政课”。(4)自新冠疫情以来,我们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会议,从而能够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使得我们的教学会议体现出全国性的特征,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希望今后继续以这种形式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上一条:我院英英老师受邀为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专题宣讲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建设座谈会

关闭